“一毛钱换一辆车,一张人民币值一套房……”这样的说法你信吗?最近,随着第6套人民币以及航天纪念币的正式发行面世,让不少关于人民币的奇闻趣事多了起来。记者采访了解到,永康市民应根红自1979年开始有意留存、收藏人民币,虽然不比专业收藏家般投入甚巨,但靠着眼力和机缘也收藏到“绿背”、“大黑十”等在业界认价不菲的人民币藏品。“无论贵贱,这些都是我三十多年的成果。我也不会卖掉,欣赏它们有一种特别的享受。”应根红说,收藏到最后反倒与钱无关,“这是门沉淀的艺术,时间愈长久,其香愈芬芳。” 因兴趣而收藏,因收藏而快乐 20日,记者来到应根红家中,随着他翻开三本厚厚的集币册,一个长达三十六年的收藏故事也徐徐展开。 “我从79年开始收藏。当时我在银行工作不久,每天都与人民币打交道,就渐渐地萌生了收藏人民币的想法。”应根红说。 当时在国内流通的是第3套人民币,应根红收集的重心则主要在第1套、第2套人民币上。相较于第3套人民币7种面值13种版别,这两套人民币中,后者有11种面值19种版别,前者则有12种面值,62种版别,由于退出流通领域时间较久,虽然偶有现市,但都不多,收藏难度很大。在深入人民币收藏后,应根红发现,里头有太多引起他兴趣的地方,这个收藏项目包含了投资、金融、历史、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学问,值得好好研究。 这样的研究时常会带来惊喜。应根红翻开集币册,指着一张红色的53年版的5元人民币,讲述其中的收藏故事。 那是上世纪90年代的一天,应根红正在银行里上班,一个农民打扮的男子走进来,将一张钱币递给应根红同事,要求旧币兑换。“你这是假的,拿回去!”当时还没有没收假币的规定,同事就生气地将纸币还给男子,“真的5元哪有这么红?”同事随口一提,倒让应根红提起兴趣,他接过男子的纸币一看,不由得心花怒放。 原来,男子想要兑换的是一张第2套人民币中的5元人民币。由于历史原因,这套人民币前期为苏联代为印制,后期为我国自行印制,前者数量稀少,因工艺原因,5元面额的纸面要红一些,如果不是对钱币历史有研究的人鉴别,往往会认定其为假币。应根红当即自掏腰包,为这位男子提供兑换。 “将兴趣转化为学习动力,再将知识转化为鉴别力,沙里淘金,这就是收藏过程中的乐趣。”应根红说,每每有此类收获,顿觉生活充实无比。 “爱钱”更爱人生 从踏入人民币收藏界起,应根红常常是发了工资就往古玩市场跑,随着90年代网络的兴起,他也对网上“淘币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几十年下来,收藏的人民币藏品越来越多,因为在银行工作的便利条件,很多新发行的纪念钞、纪念币他也十分关注并及时收藏。 应根红没有给记者展示其全部藏品,“我的收藏不少,除了这三本集币册,三十多年还积累厚厚的几大摞,国内、国外都有。”应根红说,他对待人民币的感情,绝非是“玩钱”,也不是“爱钱”。 事实上,这位50多岁的大叔同时也在集邮;每逢天气好,还会拿上照相机与老友们爬山拍风景。生活对他而言是保持不断的求知欲,领略人生百般美妙滋味。 至于他的集币册,其实更是包罗万千,里头既不乏价值数千、数万的珍稀币,也有样票的一席之地。“毕竟,我只是个普通市民,从没有当收藏大家的打算。”应根红强调,自己只是享受将悠久人民币发展史保存进集币册的一个个瞬间,享受在三十多年岁月沉淀后,翻读这部发展史时的感动和充实。 “这是第3套人民币里的‘背绿水印壹角’,因为容易与当时的贰角混淆,只发行一年就收回。我无意中留的,当初谁能想到它现在价值4万多。”、“这是第1套人民币,你看,人民币上的图案还多是农村场景,最大面额也只有10元而已;这是第2套人民币,哈哈,飞机、汽车、轮船开始登上人民币啦……”……有的人用日记记录人生,有的人用账本记录人生,应根红不无感慨地说,集币册里按时间顺序拍好的一张张人民币,既忠实记录着国家发展的每一个足迹,也是他三十多年的岁月印记。 |